【政策解讀】凝心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訪國家民委副主任趙勇

日期:2019-12-06  來源:新華網_新華社   字號:[ ]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國慶前夕在京召開。中辦、國辦又專門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新華社記者近日采訪了國家民委副主任趙勇。

問:《意見》就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了系統闡述,請您談談《意見》出臺的意義。

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出臺《意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兑庖姟烦浞煮w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為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創新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提出了富有時代特征的新要求。二是為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兑庖姟烦浞治樟它h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在實踐探索中形成的新經驗新成果,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基本要求、總體目標、工作原則和重點任務,強化了政策保障。三是為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注入了新的動力?!兑庖姟窂娬{要不斷深化各族群眾對業已形成的水乳交融、休戚與共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這將匯聚起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問:當前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有哪些重要的著力點?

答:根據《意見》的要求,要著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以政治引領民族團結。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需要有魂,這個魂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持之以恒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各族群眾頭腦,以此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以發展促進民族團結。要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眾。

以“三交”增進民族團結。要推動形成有利于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的政策舉措和體制機制,創造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推動各民族逐步由空間的嵌入到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的全方位嵌入。

以文化浸潤民族團結。要引導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以紀律維護民族團結。廣大黨員干部要做民族團結的表率,要通過強化政治監督,加強對各級黨委、黨員領導干部、普通黨員的紀律約束,為維護民族團結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以法治保障民族團結。全面貫徹落實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權益。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證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權利、平等履行義務,確保民族事務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問:《意見》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請問如何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

答:首先,要不斷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作為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社會生活共同體、歷史文化共同體等多重復合共同體的認知、認同和歸屬;引導各族群眾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與“一體”的辯證關系,一體統攝多元,要把“一”作為主線,強化國家認同,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著強于個體民族意識;多元豐富一體,要把“多”作為要素,促進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局面。

其次,要不斷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將之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會教育,構建課堂教學、社會生活、主題教育多位一體的教育平臺,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的意識,清楚認識中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和中國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

再次,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標,與時俱進調整和完善民族政策,減小同一地區中民族之間的公共服務政策差異。積極推動嵌入式立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體現到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和修訂過程中。積極推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地方條例的立法工作。

問:請您談談如何動員全社會共同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一項基礎性事業,要全黨全社會齊抓共管?!兑庖姟芬?,各級黨委政府要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履行好守護民族團結生命線的政治責任。貫徹《意見》,要研究制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發展戰略和相關規劃,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統籌實施。要加強統籌協調,構建創建工作體制機制,明確工作部門和責任,各有關部門要按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履行守護民族團結生命線的政治責任。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同時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強化政策保障,建立正向激勵機制,不斷加大培育和選樹示范、模范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向基層一線傾斜。適時增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在文明城市測評中的權重。

群眾是創建的主力軍,基層是創建的主陣地。要堅持抓基層、強基礎,把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區、鄉村、學校、企業、連隊等基層單位,搭建更多群眾便于、樂于參與的平臺。要堅持分級聯創、分類推進,突出干部、青少年、知識分子、信教群眾等群體,加大重點行業、窗口單位和新經濟組織等的創建力度。

要不斷擴大創建覆蓋面,提升參與度。既要在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群眾中開展創建,更要在東中部地區、漢族群眾中開展創建;既要集中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更要重在平時,抓好平常,推動創建工作貫穿到各領域各行業中,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和持久活力。

點擊下載:[政策解讀]凝心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訪國家民委副主任趙勇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