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玉:擔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使命

日期:2022-05-31  來源:辦公廳   字號:[ ]

內容提要:長期以來,不少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習慣于民族差異化研究,從族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到民族習俗、建筑、飲食、服裝等,傾盡筆墨,“族”分縷析,較少從國家、法治、公民尤其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角度研究民族問題、看待民族政策。本文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重要論斷,總結了民族理論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體現了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大思想基礎的深刻考量,揭示了中華文化演進的歷史邏輯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必然;主張加強民族理論和民族發展規律研究,科學回答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澄清人們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一些模糊認識;建議從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汲取國外民族發展經驗教訓、賦能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重視防偏糾偏等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關鍵詞:中華民族  共同體意識  時代使命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有堅實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歷史演進規律,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觀的新定位,擘畫了中華民族未來發展恢弘愿景,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的重大創新,也是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刻領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考量、思想內涵,對于全黨全社會正確認識我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時代背景下的民族國情,不斷增強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超越、歷史躍升,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深化民族理論和民族發展規律研究

作為國家政治建設的重要目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它涉及諸多因素,其中民族理論研究的解釋力說服力最為關鍵。教科書對“民族”的解釋多沿用1913年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文的闡述,即:“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人們習慣上稱之為“民族四要素”。筆者認為,解讀其內涵不應忽略“歷史形成”這一關鍵詞,而應完整地稱為“民族五要素”。其一,歷史形成。民族作為一個共同體是長期歷史形成的,不是短期聚合的,更不是臨時組建的。列寧指出:“‘沒有歷史的民族’的例子是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除非在烏托邦),要找,只能到歷史的民族之中去找?!泵總€民族都有悠久歷史和發展歷程。其二,共同語言。群體內具有能夠有效溝通的共同的語言文字。有兩種情況:一是有語言沒有文字,只能口口相傳;二是有語言也有文字。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不一定有共同語言,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官方語言是法語,不是其他省統一使用的英語;但同一個民族一般具有共同使用的語言,如藏族、維吾爾族等。其三,共同地域。似可解讀為同一民族的生產、生活地域相對集中,換句話說,散居、雜居、流居于不同地域,與其他民族共居一地,即便具備民族特性也不能稱其為一個民族。斯大林認為猶太人不是一個民族,理由就是沒有共同生活的地域。其四,共同經濟生活。即生產力水平、經濟結構、勞動生產工具和技術等相近相同。其五,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即具有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礎之上,體現為思想、感情、性格、氣質,以及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風俗習慣、歷史傳統、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等的共同性,并且相對穩定。這里使用的是“共同心理素質”,并沒有使用“民族意識”概念,二者是有區別的,不宜混同。

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展大規模民族調查和民族識別,主要以斯大林“民族”理論為依據,但實際上并未簡單套用。有些被識別的民族與“五要素”比較吻合,也有不少相去甚遠。有的沒有共同地域,如滿族1000多萬人口,散居于全國各地;有的沒有所謂單獨的共同語言,如回族統一使用漢語言文字。一些少數民族被“識別”為一個民族,很多方面都超出了定義的規定性。一直以來,人們心存疑惑:究竟是當初對民族識別標準把握不準,還是“經典”民族定義存在局限性?這一問題值得理論界深入研究。

斯大林還有一句話:有些民族是“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歷史范疇”。這也許是我們準確理解和運用民族理論的最好詮釋。歷史的迭代性、進階性決定民族理論必須不斷豐富發展,在定義“民族”時突破其理論限定自然在情理之中。目前,全球民族類別尚存3000多個,民族內涵外延一直變動不居。隨著全球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哪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固守一隅,使用永遠不變的語言,維系同樣的經濟生活,保持相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質??梢灶A料,隨著時空變化、社會進步,其定義的解釋力更難周延,賦予其新的內涵是歷史的必然、現實的需要。

經過長期歷史演進,我國民族的內涵和外延已經或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民族關系、民族面貌等發生重大變化,單一民族成份的人口規模、結構必將會隨之發生重大改變,包容融合的民族特征將會日益突出。如果從中華文化歷史淵源著眼,把“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國族”整體上視為一個民族,那么斯大林關于民族的定義在理論與實踐上是吻合的。具體來說,“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全體國民使用共同的語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共同生活工作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地域上,共處大致相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達至相近的生產力水平,具有歷史悠久、根深蒂固的中華文化認同。理論界普遍認為,對于斯大林民族定義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入。但不管對“民族”研究得出什么樣的結論,“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概念是明確的,是得到廣泛認同的。建議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度加強立法,推進立改廢釋,及時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等概念,納入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等規范性文件中,進一步明確其內涵,防止和糾正立法、執法、監督中的違法行為。同時,要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研究,形成完整的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防止和糾正民族理論研究中的錯誤傾向。

民族理論因民族存在而生,因民族問題而變化。堅持以發展觀點看待民族和民族問題可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一是民族工作是國家行為,具有鮮明國別特點,不同國家和地區民族問題存在差異,解決民族問題的路徑和方法也不應相同。世界上沒有解決民族問題的靈丹妙藥,機械照搬他國模式有百害而無一利。二是民族問題具有階段性,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民族問題性質、特點和表現形式也不相同。近現代我國民族問題集中體現為反對剝削壓迫,追求民族平等;新中國成立后突出表現為民族發展和團結進步;進入新時代則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前提,夯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基礎。三是民族理論是動態發展的,應當隨著民族問題的變化不斷豐富發展。民族和民族問題有不同發展階段,民族理論研究有不同使命任務。過去做過的事,現在不一定合乎時宜;過去的理論觀點是否正確,需要實踐來檢驗。

二、夯實中華民族大團結思想基礎

當今世界,大國強國都有國民共同體的專有名稱,指代享有國家主權的全體公民。如美國“美利堅民族”、英國“大不列顛民族”、法國“法蘭西民族”、德國“德意志民族”、日本“大和民族”、韓國“大韓民族”等,都已約定俗成,并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并使用。我國各民族也應當有自己共同的“姓氏”、共同的身份。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苯詠?,外國侵略勢力帶來的亡國滅種危機將我國各民族命運空前凝聚在一起,血與火的斗爭讓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身份。中華民族是大家庭,各民族是家庭成員,由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構成,是14億多全體中國人的共同體。從情理上說,近7000萬海外華人華僑也應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成員,其中國內各民族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核心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成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是各民族必須共同堅持的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這一點,中國歷史從實踐上作出了生動詮釋,民族研究從理論上作出了嚴密邏輯論證,契合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軌跡,體現了對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民族特點的強力回應,解答了長期以來人們在民族工作上的思想困惑,凸顯了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走向強盛的重大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當牢固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正確認識其理論淵源。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基于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個認同”的共同體,是基于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四個共同”的共同體,是基于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的“三個意識”的共同體,是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四個與共”的共同體,也是基于“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三個離不開”的共同體。這是基于立足統一多民族國情而得出的重要歷史結論,我們必須以此為立論基礎,澄清“內亞史觀”“新清史觀”“征服王朝論”等錯誤觀點,糾正“崖山之后無華夏,明亡之后無中華”的荒謬言論,回擊“你講你的中華文明,我講我的象雄文明”的離心論調,讓中華民族發展史呈現厚重的歷史積聚,反映生動實踐,體現未來期許。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當注意處理好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各方面的關系。統一與多樣始終是多民族國家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不能否定差異,必須注意處理好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把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作為重要原則,保護和傳承民族飲食服飾、風俗習俗、文化藝術、建筑風格等,以體現共同體的包容性,增強共同體的生命力。應把共同性作為主導、方向、前提和根本,確保差異性不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實現共同性與差異性的辯證統一。需要申明,尊重差異不能固化、強化其中落后的、影響民族進步的因素,保護少數民族權益必須是“合法權益”。民族工作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時代民族觀上來,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工作的新坐標,夯實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思想基礎,最大限度地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三、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歷史表明,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凝聚的因子。不同的文化內核和價值追求產生不同的國家觀念和社會形態。西方家庭沿襲“多世多堂”傳統,對“一族一國”政治文化習以為常;中國家庭崇尚“四世同堂”,對“和合”政治文化情有獨鐘,善于把不同民族融入國家統一框架體系中。羅馬帝國叱咤風云,雄跨歐亞非,但多是軍事力量的逞炫,無法完成以統一文化為因子的共融。與西方諸國不同,中國從春秋諸侯紛爭到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漢代西統北突、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融入、隋唐鼎盛發展、元明清各路民族集團融合,無論哪個民族建鼎稱尊,都把統一天下作為最高政治追求,統一時間之久,融聚民族之多,世界上絕無僅有。這是由中華文化的獨特內核決定的。

從地理環境看,中華文化“和合”理念有其生態必然性。北部荒漠無垠,冬季天寒地凍,人跡罕至,形成陸地天然屏障;西部是高山大川,交通閉塞,“難于上青天”;東部和南部是汪洋大海,橫無際涯,成為與外部世界隔絕的水上天塹。獨特地理條件使各民族生產生活范圍受限,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向內地流動發展比向外更經濟、更便捷的共識,客觀上消解了各民族向外擴張的動力,造就了中華文化獨有的精神特質,描繪出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內向性文化和聚攏式發展軌跡。

先秦時期,華夏、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各族產生于中國本土,被稱為“五大民族”集團,構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基礎。以后歷代,各民族不斷遷徙、雜居、通婚,加速了血緣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每個民族都或多或少地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寫道:“凡漢化之人,即目為漢人;胡化之人,即目之為胡人,其血統如何,在所不論?!庇袑W者說,采用現代生物基因技術進行篩查可以發現,任何一個民族的基因組成都不會是單一的。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漢族人口多,也是長時期內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边@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重要結論。

馬克思指出:“野蠻的征服者,按照一條永恒的歷史規律,本身被他們所征服的臣民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歷史規律。中國歷史上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極大地改變了民族結構,激活了中華民族求同融異的文化因子。陳寅恪認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敝性貐^就像大海納川,勢逾虹吸,將一個個游牧民族及其他少數民族融入其中,不斷豐富中華文化內涵,完善中華文化結構,改變“貴中華,賤夷狄”的民族觀念,形成了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的民族發展格局,與有些國家將非主體民族視為“蠻族”“異類”完全不同,這是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亙古不變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寶貴的文化資源。

深厚的文化因子和堅定的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團結凝聚的根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堅定不移地抓住這個根本。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發揚各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共同培育形成的革故鼎新、勇于發明的偉大創造精神,勤勞堅韌、自強不息的偉大奮斗精神,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的偉大團結精神,向往美好、不懈追求的偉大夢想精神。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正確處理中華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關系,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體現在歷史文化宣傳教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城鄉標志性建筑建設、旅游景觀陳列等各個方面,推動各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認同融入血脈、牢不可摧,持之以恒建設好、豐富好、守護好共有精神家園。應防止把中華文化與漢族文化劃等號,以漢族文化代替中華文化;也應防止少數民族文化自異于中華文化之外,割裂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同時,應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將其作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作為各民族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就的重要保障,及時調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規劃,加強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激勵保障政策,為進一步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

四、促進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形態發生深刻變化,從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從單位所有轉向社會分享,為各族人民生產、生活、學習打開了廣闊天地,提供了制度保障,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四十多年來,各民族跨區域大流動一直處于活躍期。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兩億多流動人口中少數民族約占十分之一,他們大部分進入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還有一部分流入中西部地區城鎮。同時,大量內地漢族群眾流向邊疆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各族群眾走進內地各個角落,經濟發達地區的漢族群眾大量進入邊疆民族地區。城市化率急速提升,人口流動規模逐步擴大,生產生活學習領域逐步拓寬,有人做出形象描述:四川麻辣燙“燙”到邊疆,蘭州拉面館“開”進城鄉,新疆羊肉串“串”遍全國。

全國各族群眾的大流動、大交往、大融合,推動了經濟發展,繁榮了城市文化,增進了民族感情,使千百年來自給自足的農村生活方式日漸具有現代性。各族群眾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交往交流日益頻繁,交融步伐不斷加快,獨居一隅、對外封閉的生產生活格局被逐步打破。嵌入式居住沖破了以民族身份劃界的社會格局,混合編班讓各族青少年實現共學,勞動力雙向選擇機制為各族群眾提供了更多共事機會,市場化法治化為各類市場主體共商提供了保障,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包容拓寬了各族人民共樂空間,共居、共學、共事、共商、共樂成為常態,社會結構、文化形態發生重大變化,民族分布格局和交往交流范圍出現不可逆轉的變化。無論是原居民還是流動人群,他們心理上接受、感情上親近、工作上合作,從開始不適應到今天逐步習慣,呈現出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政通人和、近悅遠來的生動局面。實踐表明,我國民族關系已經發展成為更大范圍的社會關系,不再是民族地區獨有的、單一的民族關系。

促進各民族大范圍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全社會只有不斷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順勢而為,主動作為,才是正確選擇。有段時間,有的少數民族到內地生活居住、工作學習、交通出行等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其對民族感情的傷害不可小覷。應針對新形勢新特點調整民族工作重點和工作方式,糾正一些地方存在的“來的越少走的越早越好”的錯誤觀念,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服務,促進各族群眾溝通了解,為其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良好條件。不斷深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讓各族群眾的民族身份意識逐步淡化,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應盡量避免以“工作需要”或更好提供服務為名,刻意區分民族身份,貼少數民族標簽的做法。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這既是民族團結進步的要求,也是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觀現實。當前,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錯誤思想認識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現是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兩種傾向,這兩者都是危害民族團結的大敵。一方面,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反對大漢族主義,防止將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片面理解為少數民族群眾抱緊漢族,把少數民族當成“包袱”“負擔”“外人”,偏離“三個離不開”的關系定位;另一方面,要旗幟鮮明地反對狹隘民族主義,防止只講民族特殊性不講民族共同性,只講民族差異不講中華民族一體,等等。更要特別防止滋生離心傾向,引發民族隔閡和對立,被敵對勢力利用。

五、汲取國外民族發展經驗教訓

在影響國家安全穩定諸因素中,民族問題一直居重要位置,被列為影響和鞏固執政地位的核心要素。二戰以來,全世界發生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340多起,因民族問題引發的高達290多起,占80%以上。有研究者認為,蘇聯解體原因很復雜,但處理民族問題盲目輕率是其重要方面。目前俄羅斯面臨諸多問題,但最急需解決而又最難解決的仍然是民族問題。民族差異短期內不可能消弭融合,各種碰撞甚至沖突將以各種形式長期存在。

把握世界民族發展變化及民族工作走向。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加劇分化重組,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排外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滋長,逆全球化思潮開始集聚,國際矛盾疊加、風險增強、壓力增大,世界進入急劇變革動蕩期。以高度自治或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為目的的民族分離主義有土壤也有一定市場。蘇聯一分十五、南斯拉夫一分為六、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后,民族分離主義思潮從未停息。當下,俄烏沖突前景難卜,進一步激活了蘇聯解體后遺留下來的跨境民族分離主義思想。英國北愛爾蘭獨立公投雖未過半,但分離主張沒有消失,隱患依然存在。西班牙巴斯克、法國科西嘉、加拿大魁北克等民族分離主義蠢蠢欲動,一旦有適宜氣候就會卷土重來,哪一個政黨和政府都不敢掉以輕心。我國民族分裂勢力的威脅始終存在,“疆獨”“藏獨”“臺獨”“港獨”等分裂勢力甚囂塵上,各種敵對勢力大打“民族牌”,極力破壞我民族關系,制造民族矛盾。我們應吸取國外經驗教訓,始終保持政治警覺性,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把民族關系維系好。

補齊國際組織維護民族權益能力短板。美國實用主義作祟,使許多國際組織出現“僵尸化”趨勢,早些年宣布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后又揚言解散世界貿易組織,甚至放言取消聯合國,二戰以來建立起來的國家和民族事務多邊協商機制面臨嚴重危機。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國際關系和世界格局,激活了國家民族主義。各國交通阻斷、人員隔離,民族間的交往交流受限,國際組織作用驟然下降,促使“流動公民”不斷強化“民族認同感”,對國家能力和責任提出新的訴求。一些國家加速排外,利比亞、敘利亞以及東歐國家通向歐盟國家的移民之路逐步收窄,開放大門正在關閉。美國聯邦政府揚言驅趕1100多萬非法移民,限制擠壓中國技術移民、留學生、訪問學者、研究人員發展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更加積極維護好全體國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承擔起維護國民權益的義務,增強他們的向心力、歸屬感、自豪感。

關注全球身份政治逐步強化趨勢?!叭蚧瘞砹私洕蜕鐣募彼僮兓?,社會更加多元化,此前被主流社會所忽略的群體有了身份認可的要求。而這些要求引起了其他群體的強烈抵制,讓其產生了地位喪失、被取代的感覺?!痹缧┠甑姆▏}亂,當下的中東地區爭斗,等等,皆使這一趨勢暴露無遺。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少數民族、種族、移民等群體,自我意識增強,渴望擺脫偏見、更受尊重。民族工作需要重視調整因身份被忽視、地位被邊緣化而產生的群體情緒。民族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工作重點必須隨之調整。

重視防范和化解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近年來,世界經濟萎靡不振,世界進入大動蕩、大變革、大調整期,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愈益復雜多變,美西方國家利用民族問題對我進行的遏制打壓空前激烈,境外民族分裂勢力成為美西方國家對我進行滲透顛覆的重要棋子,伺機進行滲透顛覆、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和宗教極端活動。美從阿富汗撤軍后,“東伊運”等恐怖組織試圖東移?!叭蓜萘Α本惩庥蟹N子、境內有土壤、網上有市場問題依然存在,民族領域發生“黑天鵝”“灰犀?!笔录母怕试龃?。挑戰從來都是與機遇相伴相生,民族工作應積極應對復雜局勢、深刻變局,做好政治和社會基礎性工作,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及時化解各種問題隱患,嚴密防范和有效應對境內外敵對勢力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和極端宗教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應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時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心通意堅。

六、賦能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我國各民族共享國家發展光榮與夢想的期盼,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具有示范意義和世界價值。

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前途命運不是孤立的、彼此分割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中國是個大國,又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中少數民族55個,14億多人口中少數民族約1.2億。中國民族理論內涵豐富,民族工作理念先進,民族政策深得民心,民族關系總體和諧,跳出了西方國家民族理論的窠臼,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中國模式內涵??梢宰院赖卣f,中國的民族工作做得是最成功的,沒有哪個國家有資格在這方面對中國指手畫腳、說三道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至少有兩個方面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啟示意義。

其一,夯實共同體物質基礎。貧困與人類社會相伴而生,消除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也是影響和制約各民族團結凝聚的不利因素?!堵摵蠂晷浴粪嵵爻兄Z,將不遺余力地幫助全球十多億人口擺脫凄苦和缺乏尊嚴的極端貧窮狀況,使每個人實現發展權并使全人類免于物質匱乏。我國在過去很長歷史時期里,由于歷史、地理、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差異,各民族發展極不平衡。有的生產力落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有的交通閉塞,成為社會文明“孤島”;有的資源貧乏,發展機會和發展要素稀缺;有的教育水平落后,群眾受教育程度不高;等等。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抓住民族團結的關鍵點,強調“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全面推進反貧困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的大規模減貧實踐、對減貧規律的理論探索和體現出的脫貧攻堅精神,為世界各民族反貧困事業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作出了巨大貢獻。整體脫貧、實現小康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民族地區走向共同富裕、同步實現現代化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仍需全社會共同努力。應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要務,通過確立國家區域發展布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共同體發展的意義等措施,進一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

其二,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國歷史淵源、法律制度、文化傳統不同,民族工作理念方法也不同,正可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但是,反對民族歧視和偏見、鞏固民心相通的社會根基、提高各族人民福祉、尊重各族文化差異、建立命運共同體等,則是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追求?!皡f和萬邦”、“親仁善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深深嵌入中華民族精神世界,成為中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理念。應進一步明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法律地位,即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歷史長短、發展水平高低一律平等,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要堅持把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作為應對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的強大社會基礎。中國民族工作理念和實踐難以復制,但其能夠為世界各國處理民族問題提供有益啟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七、積極穩妥、有力有序推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戰略工程,事關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應緊緊圍繞戰略目標,突出工作重點,講求工作策略,注意防偏,及時糾偏,持之以恒,有力有序推進。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基本國策,在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科學有效的制度安排,應堅持好、維護好、完善好。當前應注意防止四種傾向:一是無視自治制度屬性,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缺乏深刻領悟,不能從政治高度自覺認知和自覺維護。有人將民族地區發生的社會問題歸咎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出取消這一制度。這是極其有害的,很容易犯顛覆性錯誤。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取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種說法可以休矣!”表明黨中央對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鮮明態度。我們應通過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讓各民族對統一的多民族國情有更深刻領悟,為各族人民群眾平等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制度平臺和良好穩定預期。二是放大單一民族自治。把區域與自治割裂開來,只強調自治性,不考慮區域性,錯誤地把自治區解釋為單一民族自治。應讓各民族明白,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與區域自治的統一,是區域內各民族共同自治的制度,是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的正確結合,這樣才能更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團結融合。三是泛化民族問題。把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所有問題都看作是民族問題,并冠之“民族政治”“民族經濟”“民族文化”,等等。這些都是典型的“偽民族問題”。隨著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程度的不斷深化,區域自治的內涵更加豐富,民族特征逐步淡化,這是必然趨勢。究竟是民族問題還是其他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理。要防止把自治區內所有問題都當作民族問題,或者把民族問題不當作民族問題。必須明確,不是發生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問題都是民族問題,也不是出現在少數民族干部群眾身上的問題都是民族問題。四是過分強調差異性。表現為只講民族,不講國家;只講民族身份,不講公民身份;只講差異,不講共同;只講民族自治,不講國家管理;等等。有人形象地說,這是“只講石榴籽,不講石榴”。有些地方甚至一味地追求民族特殊政策,一味地以特殊性包裝形象,一味地與其他地區民族政策攀比。這些都會不斷放大民族差異,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道而馳。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科學回答,及時糾偏,確保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健康有序推進。

立足共同性不斷完善民族政策。長期以來,為了彌補地區間、民族間差距,中央和地方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差別化政策,民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由于一些政策沒有與時俱進,有的政策偏離了初衷,固化了民族差異,滋長了一些人的狹隘民族意識,也在一些人當中形成了“少數民族特殊論”的錯誤認知。這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須按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要求及時調整完善政策。由于民族之間自然環境和資源存在差異,民族稟賦不同,其把握市場、參與競爭的能力和機會不同,政策不能“左右”一個樣,搞“一刀切”。必須加強戰略設計,找出解決問題的“高杠桿解”,增強政策的針對性。一是嚴格落實功能區政策,實行更有針對性的差異化支持政策,由依賴輸血轉向造血、輸血,破除“補償性回饋”弊端,激發內生動力,讓各族群眾認識到致富不能僅靠“福氣”、運氣,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二是深入分析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特點,致力于縮小地區差別,解決相對貧困,走出一條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三是加強民族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對自治州區劃體制深入研究,理順州與市的關系。四是更加重視改善民生,大幅度提高社保、就業、教育、醫療水平,尤其要辦好民族地區教育,擴大優質辦學資源,增強青少年培養針對性,提升人口、人力和人才素質。

清醒認識民族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人類社會是按照階級、國家、民族邏輯運行的,只要存在階級,國家就不會消失。只有國家消亡,民族問題才可能不復存在。這是我們認識民族問題復雜性的重要理論依據。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很多。20世紀50年代,在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鼓噪下,高喊快速促進“民族大融合”口號成為當時的一場鬧劇?!拔母铩鼻昂?,“極左”思潮卷土重來,人為地消除民族差異,把民族風俗習慣作為“四舊”,強行消除與漢族之間的差異,給少數民族群眾造成極大傷害,嚴重破壞了民族感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是慢活、細活、感情活,有形有感才能更有效。對之,既不能持消極論、無所作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亂作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尊重客觀規律,慎重穩進,把握好政策界限,處理好“等不得”和“急不得”的關系,實事求是、守正創新,綿綿用力、久久為功。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許多理論上的模糊認識、實踐上的不當做法,根子都在于沒有拿捏好分寸。筆者理解,這個“分寸”就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內涵的完整準確理解,就是對民族工作順應民心、爭取人心規律的深刻領悟,就是對民族工作經驗的積累、總結、提升。

(注釋略)


來源:《政治學研究》2022年第2期

    https://mp.weixin.qq.com/s/AvnznwU7G0lPNMZjhD0DXw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