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其中引用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生動展現了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為了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學習貫徹,幫助讀者更好理解這些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特推出“總書記講過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專題,以期為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歷史借鑒。
我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全方位的,誠如有些學者所提出的那樣,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要理解這個過程,就不能簡單地只靠文獻記載的“歷史事實”,還要從具體的民間日常生活中去尋找答案。理解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除了文字記載的“大事”外,民族關系更多地體現在老百姓日常的生產生活中,體現在“雅歌儒服”這樣的風俗習慣中?!熬艑又_,起于累土?!闭沁@無處不在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今天,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富饒遼闊,是各族先民留給我們的神圣故土,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美麗家園。頭頂同一片藍天,腳踩同一片熱土,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新疆的命運始終與偉大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從都護制度下中央派遣與地方自治相結合,到設立伊犁將軍、建省設縣,歷代中央政府對新疆的管轄越來越直接,新疆與內地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共同團結奮斗,新疆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繁榮發展時期。
我國歷史悠久、璀璨絢麗的服飾文化,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蓬勃創造力。歷次服飾變革,都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生動寫照,凝結著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的優秀成果,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今天的嘎拉村,正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通過探索生態價值轉換路徑,建設農業綜合體、嘎拉桃花源等項目,嘎拉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們以土地入股和自籌資金等方式,建設水果采摘園,種植冬季油菜花、青稞及其他花草,旅游產業鏈條得到延伸。2020年,嘎拉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004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13萬元。
承德,取“承受先祖德澤”之義,是連接京、津、冀以及遼寧、內蒙古的重要節點。有清一代,這里因地處京師和塞北之間、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過渡地帶,成為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留下一段段“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歷史華章。承德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始建于1703年,建成于1792年。山莊占地564公頃,面積相當于兩個頤和園,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新中國成立后,戰爭的硝煙散去,各族群眾沒有忘記血灑祁連的西路軍將士。1951年,甘肅省高臺縣在社會各界倡議下,經中宣部批準,籌備修建高臺烈士陵園。2009年,陵園擴建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1954年,青海省西寧市人民政府在西寧市各族群眾的幫助下,在楊家臺、苦水溝等地,從反動軍閥殘害紅軍將士的“萬人坑”中挖出一具具骸骨,集中安葬在新修建的紅軍墓中,并隆重舉行公祭,讓英雄安息、讓后人銘記。
今天的達西村,被幸福圍繞著?!按蠹腋涣?,村子里才能好;村子好了,才是村民們真正的幸福。民族團結是空氣一樣的呢,一分鐘都離不開;民族團結是地基一樣的呢,民族團結好的地方,社會才穩定?!鄙澄釥枴っ⒘苏f,新的征程上,大家要牢記總書記囑托,團結一心、相互幫助、共同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實現了文化上的互鑒融通,造就了中華文化的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展現了中華文明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
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貴州考察調研并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在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扶貧車間,他鼓勵鄉親們把苗繡發揚光大,用產業來扶貧,用產業來振興鄉村??倳洖榘缋C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點贊”,讓各族群眾備受鼓舞。
這是一條英雄的鐵路,幾十萬鐵路建設者以敢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豪邁氣概,建起了連接川滇的“鋼鐵長龍”;這是一條創造奇跡的鐵路,它穿越了素有“露天地質博物館”之稱的川滇交界地區,被聯合國稱為“象征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之一;這是一條通往幸福的鐵路,為沿線的各族人民送走了貧困、帶來了幸福。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重視對民族地區的治理。唐代創設羈縻州府,實行羈縻制度,維系中央集權統治,加強中央與民族地區的關系。從元朝起,中央政府在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逐步將任用世襲土官與設置統治機構相結合,建立土司制度。元明時期廣置土司,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進行綏撫管理。土司一方面履行地方治理職責,另一方面世襲其土、世有其民。土司制度是我國歷史上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制度之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利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響應總書記號召,北京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石窟和土遺址保護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敦煌舞研究中心等機構紛紛揭牌,越來越多的學者、文物保護者深耕敦煌學領域,敦煌石窟的考古斷代和藝術研究成果突出,海外所藏敦煌遺書等文物的數字化回歸正有序進行,世界各地所藏敦煌文獻的圖版已基本完成出版,敦煌文獻的校錄釋文成績突出,敦煌歷史、語言文字研究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云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他強調,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要深入挖掘云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為云岡石窟的保護、發展指明了方向。
《瑪納斯》在中華大地上廣泛流傳,離不開黨和政府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挖掘和保護。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和地方投入大量保護經費,確?,敿{斯各項傳承保護工作有效開展。2006年,《瑪納斯》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瑪納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西藏和平解放后,駐藏大臣衙門舊址曾被分配給群眾居住,大家親切地稱之為“八廓街北院”。幾十年間,生活在這里的各族群眾“共飲一井水,同為一家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其樂融融的生動縮影。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所在的石河子市,起初是一片戈壁荒灘,只有幾家車馬店和賣馕人家,很快崛起為兵團人自己選址、規劃、建造的第一座城市。今天的石河子市,是全國最重要的優質商品棉生產地之一,也是城市綠化覆蓋率高達42%的“沙漠綠洲”,享有“戈壁明珠”的美名。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瞻仰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參觀紅軍會師紀念園、紀念館。在紀念館的“紅軍教會了西吉人做粉條”油畫和“單家集夜話”復原場景前,習近平總書記不時駐足、深情凝視。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再次提到了“單家集夜話”這一紅色佳話。
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成為進出西藏的兩條大動脈。西藏拉薩、四川雅安、青海西寧的各族人民,在這一天舉行了盛大集會,熱烈慶祝通車。毛澤東主席為此專門題詞:“慶??挡?、青藏兩公路的通車,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祖國!”
1961年,西藏各地開始實行普選,選舉產生西藏各級人民政權。大批農奴和奴隸出身的積極分子迅速成長,成為優秀的民族干部。1965年8月,西藏縣鄉選舉工作完成。9月,西藏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開幕,西藏自治區及其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西藏開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通過農牧業社會主義改造,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瓦氏夫人是明朝中期廣西田州(位于今百色市田陽區)土司岑猛的夫人。嘉靖年間,瓦氏夫人率俍兵從廣西田州順右江而下,經邕江、西江抵梧州,又經廣東佛山北上,翻大庾嶺到江西贛州,轉水路過南昌、湖口入安徽,一路跋山涉水數千里至浙江嘉興抗倭,奮勇殺敵,屢立戰功,成就了一段保家衛國的傳奇。
從1960年到1963年,內蒙古先后接納了3000多名孤兒,這些孤兒被稱為“國家的孩子”。當時的內蒙古,雖然也經受著困難時期的嚴峻考驗,但內蒙古各族群眾主動擔起這份國家責任。年邁的額吉(蒙古語,意為母親)、中年婦女、新婚夫婦,有的騎著馬,有的趕著勒勒車,有的長途跋涉,爭先恐后前來收養這些孤兒。
如今,茶馬古道的經貿、貨運屬性逐漸褪去,但沿線豐富的歷史遺跡與民族文化,卻散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2013年,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茶馬文化為依托的旅游業、文化產業、特色城鎮建設蓬勃發展起來,當年的古道驛站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藏族姐妹卓嘎、央宗是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牧民。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父親桑杰曲巴的影響和帶領下,姐妹倆始終秉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職責”的堅定信念,幾十年如一日,以抵邊放牧、巡邏的方式,守護著祖國數千平方公里國土,譜寫了愛國守邊的動人故事和時代贊歌。
在黨的領導下,蒙藏學校學生成為北京革命斗爭中一支重要力量。學生們參加了紀念京漢鐵路大罷工一周年、紀念列寧逝世一周年、李大釗赴蘇回國后報告會等革命活動。1925年3月,奎璧、吉雅泰等人以綏遠國民會議促成會代表身份,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在中共北方區委領導和李大釗的指導下,1925年,多松年、烏蘭夫、奎璧等主持創辦了內蒙古最早的革命刊物《蒙古農民》,向內蒙古各族人民宣傳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黃文秀的初心,不僅鐫刻在脫貧攻堅征程中,也寫入了她自己的成長軌跡。2016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黃文秀本來有許多選擇,但她毅然決定回到百色。黃文秀的父母身體不好,家境貧寒,她是在國家助學政策幫助下完成學業的?!拔沂菑膹V西貧困山區出來的,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边@是她內心的選擇。
布達拉宮收藏和保存了大量歷史文物。除8座金質靈塔外,還有5座精美絕倫的立體壇城,以及瓷器、金銀銅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飾等各類文物約7萬余件,典籍6萬余函卷(部)。其中,文成公主塑像,記載五世達賴赴京覲見順治皇帝、十三世達賴覲見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等場面的壁畫,以及用漢、滿、藏、蒙古4種文字鐫刻的雍正皇帝冊封七世達賴喇嘛金印等,都印證著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治理,見證著西藏人民與內地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
蒙古族著名英雄史詩《江格爾》,像是發源于阿爾泰山的一條河流,從遙遠的古代奔流而下,世代滋潤著當地蒙古族兒女的心靈。史詩《江格爾》敘述了以江格爾為首的12名雄獅大將和數千名勇士為保衛寶木巴家鄉,同邪惡勢力進行艱苦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故事,表現了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滿了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
60多年來,包鋼始終心系各族群眾。包鋼成立扶貧辦公室,專門幫扶各族群眾脫貧致富;每年派出醫療隊到周邊農牧區義務巡診,送醫送藥;包鋼白云鐵礦職工醫院堅持實施牧民就診、住院、手術“三優先”政策,對生活困難的牧民減免治療費用;包鋼所屬包頭鋼鐵職業技術學院開設預科班,重點招收邊遠農村牧區的少數民族考生,80%以上的畢業生走上了包鋼的工作崗位;招收大批少數民族職工,把換上煉鋼服的草原牧民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的產業工人……
紅軍長征跨越十幾個省份,經過了苗、瑤、侗、彝、藏、回等十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從黨中央到紅軍部隊的每名指戰員,都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宣傳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壓迫,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培養少數民族干部,把各族群眾當作親人和朋友。各族群眾逐漸認識并了解了這支年輕的革命隊伍,他們主動為紅軍籌糧、運糧、當向導、護理傷病員?!耙秃=Y盟”“半條被子”等流傳至今的感人故事,就充分體現了各族人民對共產黨的真心認同、對紅軍的熱烈支持。
“草原英雄小姐妹”講述的是蒙古族姐妹龍梅和玉榮的真實故事。1964年2月9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新寶力格公社那仁格日勒生產大隊,年僅11歲的龍梅和9歲的玉榮姐妹倆因父親去給鄰居幫忙,主動替父親放牧集體的羊群。放牧時突遇暴風雪,氣溫驟然降至近零下40攝氏度。羊群在風雪中狂奔,姐妹倆始終緊緊跟著羊群跑。她們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把羊群保護好,一只都不能丟!
歷史如鏡,照進現實。文成公主進藏撒下的民族團結的種子生根發芽、枝繁葉茂。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眾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筑路大軍于1954年建成總長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開辟了西藏交通的新紀元。此后,內地一批批建設者來到西藏,扎根雪域高原。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召開了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轟轟烈烈地開展對口援藏工作,一代代進藏干部在雪域高原揮灑激情與熱血,與當地藏族同胞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結下深情厚誼。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涼州會盟以和談的方式推動了統一,是西藏與祖國關系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國家和平統一,各民族友好團結,既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又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一曲《烏蘇里船歌》傳唱半個多世紀,讓很多人知道了在我國東北邊陲,世代居住著一個以漁獵為生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因食魚肉、穿魚皮、用犬拉雪橇,赫哲族曾被稱作“魚皮部”“使犬部”。赫哲人因分布地區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自稱,如“那乃”“那貝”“赫真”等?!昂照堋边@個稱呼最早出現于《清實錄》,是從“赫真”變音而來的。赫哲族先民屬于肅慎族系,歷史上包含于我國東北地區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等古代民族之中。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民族識別,統一族稱為“赫哲族”。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庫爾班大叔上北京的故事,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以不同的形式上演。從雪域高原唱響“北京的金山上”,到阿佤山上“阿佤人民唱新歌”;從艾尼瓦爾姐妹從天山南麓給習近平總書記送去“同心共筑中國夢”十字繡匾,到內蒙古大草原、獨龍江畔、毛南山鄉的各族群眾給習近平總書記寄去一封封紙短情長的信件……庫爾班大叔愛黨愛國的精神在神州大地代代相傳,熠熠生輝。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歷史趨勢,交融統一則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永恒的主題。秦代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此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順應了歷史潮流,而此后的金、元、清等朝代的統治者也都繼承了這一傳統,推動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梢钥吹?,在北魏時期,統治者在大規模學習中原先進文化的同時,中原地區也受到鮮卑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剛健質樸氣息的影響。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云:“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一位深受游牧文化影響的漢族女子驍勇的形象躍然紙上。字里行間,透著颯爽之氣。
昭君出塞作為民族團結的象征,烙印在中華兒女的共同記憶里。它以史言明,各民族自古以來就互相依存、休戚與共,也時刻提醒后人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民族團結大好局面。2014年1月、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內蒙古。他反復強調,內蒙古具有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要堅持和發揚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統,并對各族干部群眾提出了守望相助的希望。這些殷殷囑托,激勵著新時代的草原兒女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為把祖國北疆建設得更美麗而奮斗。
錫伯族同胞從東北到西北,萬里遷徙,扎根祖國邊陲,世世代代忠誠履行屯墾戍邊的神圣職責,體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克服困難,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新中國成立初期,八千湘女上天山;三線建設時期,百萬青年去西部……如今,一批批有志之士滿懷熱情,帶著一身本領奔赴邊疆,到西部、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用無悔年華寫就人民幸福的華彩篇章。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