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料 >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走進教育基地丨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生動再現屯墾戍邊歷史
日期:2021-07-30 來源:民族團結促進司 字號:[ 大 中 小 ]
鐘華民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北緣,有一座新興城市——阿拉爾市。曾是亙古荒原的它,如何從沙漠變綠洲、荒原變家園,并逐步發展為現代化城市?這背后,是一段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話,以及愛國戍邊的光輝歷程。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對我根據地反復進行大掃蕩。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調集幾十萬大軍包圍陜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叫囂要“餓死八路軍,困死八路軍”。
為擺脫困境、戰勝敵人的封鎖,黨中央號召,陜甘寧邊區軍民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王震同志奉命,率領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開赴南泥灣墾荒。
南泥灣距離延安約45公里,是陜甘寧邊區的南大門。三五九旅剛到這里時,山坡上荊棘橫生,深山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溝底是黑暗陰森的溪流,浸泡著腐爛的古木和野獸的尸骨,幾十里沒有人煙。這地方如何生存、發展生產?戰士們不禁犯了難。
以上率下聚人心,戰無不勝向前進。
王震同志剃掉了標志性的大胡子,提出“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帶頭開荒,鼓舞士氣。從旅長到每一個戰士、勤務員、炊事員,全部參加生產。
沒有房子住,就用樹枝搭起簡易帳篷,露宿在山林野谷。沒有糧食,就從外面去背糧、運鹽。沒有菜吃,就到河邊山上挖野菜、打野獸。沒有衣穿,夏天光著膀子,冬天砍柴燒炭取暖。缺少開荒工具,就從敵人扔下的彈片和破壞的鐵軌中,打鐵制造工具。
篳路藍縷,耕耘不輟。戰士們克服重重困難,僅用了3年,就把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的好江南”,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一面光輝旗幟,被譽為執行中共中央屯田政策的模范,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的熱情贊揚。
“三五九旅是模范,咱們走上前,鮮花送模范?!蹦夏酁掣柚{傳唱大江南北,三五九旅創造的“南泥灣精神”也像一粒種子,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1949年,這粒革命種子,又被改編后的三五九旅帶到了新疆。
彼時,新疆的條件更艱苦。戰士們打趣地傳唱:“誰言大漠不荒涼,地窩房,沒門窗;一日三餐,玉米間高粱;一陣號聲天未曉,尋火種,去燒荒?!?/font>
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水,不與民爭地,進疆部隊選擇了條件惡劣的“兩圈一線”(“兩圈”是指環塔克拉瑪干沙漠圈與環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圈,“一線”是指邊境線),水、電、路三到頭的茫茫戈壁灘。他們發揚南泥灣精神,在天山南北掀起生產熱潮,屯墾戍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戰士們在戈壁灘上,興修了大批水利工程,開荒百萬畝,在北疆成功種植棉花和甜菜,結束了“自古北疆不種棉”的歷史。鋼鐵、紡織、發電、農機、水泥、煤礦等一大批企業,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1953年,新疆的工業生產總值約為1949年的36倍,為新疆的長期穩定和后來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954年,中央命令駐疆解放軍的大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生產建設兵團,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勞武結合,屯墾戍邊。這一創造性特殊建制,沿用至今。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蹦7兜娜寰怕眉捌浜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精神,在以“死亡之?!敝Q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建成了現代化的新家園。2004年,經國務院批準,阿拉爾市成立。2006年,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在此落成。
紀念館傳承兵地團結的優良傳統,全面展示新疆悠久的屯墾史和民族團結共建史、三五九旅光榮的革命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艱苦創業建設發展史,成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陣地。2018年被命名為兵團愛國教育基地和兵團反腐倡廉教育基地,2019年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目前已成為公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了解兵團發展史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