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張家界聚力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日期:2023-09-22  來源:湖南省張家界市民宗局   字號:[ ]

張家界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功申報1個國家級、12個省級鄉村振興試點單位,全力促推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一、持續鍛造“先鋒隊”

一是注重挖掘和培育鄉土人才。開展鄉土人才整隊建庫工作,7781人入庫管理,收錄人才需求信息580條,全面提升鄉村人才資源開發和利用水平。面向社會發布技能達人招募令,集聚4383名在傳統工藝、現代農技、非遺傳承等領域有一技之長的專家人才。

二是創新實施鄉村產業人才倍增工程。市縣兩級分別成立由10名以上專家組成的服務督導團開展返鄉人才“雙創”指導,鄉鎮(街道)選聘100名服務專員專職從事“雙創”服務工作,成功回引817名張家界籍在外人才投資興業,帶動10560名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在“十百千萬”4支人才隊伍之間建立起倍增機制,促進鄉村人才和產業發展。

三是大力推進人才向基層流動。出臺《促進人才向基層流動任務清單》,落實中小學、衛生系列專業技術人員“凡晉必下”制度,在基層學校、醫院評聘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中小學教師291名、衛生人才129名。完善基層人才住房保障機制,對鄉鎮教師、衛生院醫護人員、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人員提供住房保障共計4281戶。組建科技專家服務團4個,選派新一輪省派、市派、縣派科技特派員413人,實現科技人才服務覆蓋全市所有的鄉、村。

四是優化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組織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從業人員參加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培訓班、公共文化空中大課堂、湖南公共文旅云“百師千課聯站進村”線上課堂等,提升組織公共文化活動的服務技能。興辦讀書社、書畫社、腰鼓隊等壯大鄉鎮本土文藝團隊,促進鄉村特色文化活動的開展。

二、持續夯實“硬基礎”

一是拓展產業“新空間”。積極探索多方位產業發展之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力發展茶葉、粽葉、葛根、硒米等特色種養殖業;狠抓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育,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026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44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33家;依托秀美的山水資源、深厚的紅色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現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889個,省三星級以上休閑農業莊園42家。

二是創造產業“新高地”。狠抓特色產業發展,全市茶葉種植面積56.28萬畝,茶產業現有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2個;養殖生豬148萬頭,現有生豬省級特色產業園1個、省級產業強鎮1個。

三是擦亮產業“金名片”。深入推進“品牌強農”行動,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制定《張家界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營銷策劃方案》,不斷擦亮“張家界”農產品金字招牌。參加第十四屆湖南省茶博會、2023湖北農博會,重點推介張家界莓茶、桑植白茶等農業主導產業。

三、持續提升“軟實力”

一是踐行“辦會興城”理念。2022年,以“以承辦首屆湖南省旅游發展大會為契機,全面帶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理念,舉全市之力辦好開幕式暨文旅推介會、文旅項目觀摩會、湖南省旅游產業發展推進會三大主題活動,會后城鄉面貌明顯變化、基礎承載能力明顯提升、發展后勁明顯增強、文明程度明顯提升。2027年全國第十三屆和2026年湖南省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將在張家界舉辦,“辦會興城”將持續迸發能量。

二是提質民族特色活動。深度挖掘提質區縣特色活動,積極推進一縣(區)一品,一景一特色,一鄉(鎮)一節,一村一民俗的文旅發展戰略,著力打造“二月二”開耕民俗文化旅游節、“三月三”白族文化節、“六月六”民俗文化節、“七月七摸米女兒會”等文化活動品牌;不斷提質《天門狐仙》《魅力湘西》等文藝匯演;精心塑造世界最高土家吊腳樓七十二奇樓民族建筑的夜經濟名片;深入實施文化惠民活動,每年開展“湖南公共文化進村入戶·戲曲進鄉村”惠民項目312場、“送戲曲進萬村、送書畫進萬家”538場。

三是打造文旅發展新模式。積極開發“元宇宙+”“音樂+”“體育+”“露營+”“研學+”等優質新業態。率先設立全國首個元宇宙研究中心,開發景區元宇宙體驗館,加快構建沉浸式互動式旅游、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文旅服務新模式;塑造嘀格爾音樂節、畢茲卡音樂節、生態馬拉松賽等一批旅游品牌;培育大熱營地、中湖野溪畔度假營地、文風賽車基地等露營經濟新產業鏈;建成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黃龍洞、張家界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等一批研學基地,武陵源區榮獲“全國青少年綠色營地”“湖南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等稱號。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