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華】為何三國人物多用單名,后世多用雙名?

日期:2023-10-29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字號:[ ]

“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span>

  這首由毛阿敏演唱的《歷史的天空》,系1994年版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尾曲。昔日的建安風骨,曾經的七進七出,多少英雄豪杰俱歸云煙,汗青之上留下的只有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1994年版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劇照。

  由此引出一個問題,為什么三國人物的“名”都是單字?而后世的人們多用雙名?中國的起名史經歷了怎樣的嬗變過程?

01 單名的歷史溯源

上古部族時代,軒轅氏、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等稱氏的叫法較為常見,而“名”的使用尚不普遍。

夏朝以來,人們取“名”逐步成為一種習慣。商人信巫尚鬼,認為人與天命的聯系十分密切,時間不僅會被記錄,更成為一種重要的標志。商王以出生的天干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定名漸成一種習慣,大甲、武丁、父丁、妣辛等名莫不如是,這種命名方式也被稱為“日名制”。當然,在商朝能得“名”者,基本屬于貴族階層。

在“尚文”的周朝,人與天命、鬼神的聯系被淡化,起名與禮制相關聯,莊重的儀式感直接拉滿?!抖Y記》多次記載周代起名的禮儀問題,其中《內則》篇對王子的起名儀式記錄尤為詳盡,而《檀弓》篇更點明了當時“名”的使用日益普遍,甚至與之搭配的“字”“謚”也出現了。

在周代仍以單名居多,雙名也開始出現。在西周王室,文王昌、武王發、周公旦等都為單名,雙名的王只有共王繄扈、孝王辟方,以及烽火戲諸侯的幽王宮湦。春秋戰國時期人名也以單名居多,以名將為例,諸如孫武、吳起、白起、王翦、李牧等。

秦漢時期避諱制度盛行,名多一字,就多一分犯諱的風險,故而這一時期也是以單名為主。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朝廷頒發“去二名”詔書,此事的推動者是大司馬王莽。王莽大搞復古周禮,對起名之事尤為重視,不僅將很多地名改易,更對人名做出進一步規范。

王莽以公羊大義的“二名非禮”為由,大力推廣“去二名”,甚至連匈奴單于囊知牙斯,也在王莽的影響下,主動上書改名為“知”?!叭ザ睆娀藛蚊贫?,至東漢時期非常明顯。

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說到:“大抵東漢三國,帝王將相皆單名,二名者百中無一?!蔽覀兛词窌?,東漢人物幾乎都是單名。

IMG_257

▲《三國志·荀彧、荀攸、賈詡傳》

  翻遍《三國志》,能找到的雙字名,大概只有黃承彥等隱逸者之流,以及“五溪蠻王”沙摩柯等少數民族人物。諸葛、司馬、公孫為復姓,故而諸葛亮、司馬懿、公孫淵等人也是用單名。曹操小名阿瞞,劉禪小名阿斗,呂蒙被稱為“吳下阿蒙”,皆非正式之名,且“阿”多表示愛稱,因此不在單雙名區分之列。

02 融合匯流:開啟雙名時代

黃巾軍起義沖擊了儒家經學的正統地位,玄學的興起打破了漢代經學章句訓詁沉悶學術,“起名自由”大暢。在魏晉的釋老之風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的影響下,單名為主導時代日漸消解。

匈奴、鮮卑、羯、羌、氐等少數民族大舉內遷,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浩浩湯湯,勢不可擋,推動起名文化的大發展。在政治秩序重建與胡風易俗的民族交融過程中,以往取單名的習慣漸為時人所棄,雙名的取向逐漸增多,即使皇室也不免受影響。東晉皇帝司馬德宗、司馬德文兄弟倆,都是使用雙名,而前涼皇帝張重華、張天錫,亦復如是。

▲前涼皇室的雙名:張重華、張耀靈、張玄靚、張天錫。

  據沈德符考證起名風尚,“至魏晉后,漸不復然……胡名遂用三四者”,少數民族的所用雙名更是載于史冊,北涼的沮渠蒙遜、沮渠男成,北魏先祖拓跋詰汾、拓跋力微等名,都其使用雙名的實證。

▲王羲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天師道的崛起,使“之”字成為起名潮流,甚至父子之諱也不再顧忌。陳寅恪先生考證,“之”字就是天師道徒的標志。天師道又被稱為五斗米道,東晉世家大族的瑯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東晉王羲之子知名者五人: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王徽之子為王楨之,王獻之嗣子為王靜之。祖孫父子三代皆為雙名,且有“之”字。發現圓周率的祖沖之,著名畫家顧愷之等亦莫不如是。

IMG_260

▲瑯琊王氏帶“之”字的雙名。

除了“之”字,帶有宗教性質的“道”“曇”“僧”“靈”“菩薩”“摩訶”等,也逐漸成為起名新風尚的“熱字”,備受時人推捧。以“僧”字為例,南朝劉宋的王弘之子名僧達,其孫名僧亮、僧衍,其侄子名僧詳、僧絳、僧虔,叔侄皆為雙名,且有 “僧”字。另外,衛菩薩是北齊的太尉,邾菩薩是梁朝的龍驤將軍,蕭摩訶是陳朝的名將。

與單名相比,雙名更容易表達豐富的思想愿望。例如,劉宋名將檀道濟的雙名(道濟),契合了儒家“道濟天下”的思想。同為劉宋名將的王鎮惡的雙名(鎮惡),也具有鮮明的價值追求。

▲南朝《宋書》里的雙名。

  總之,魏晉南北朝文化大交融與民族大融合,為起名之事帶來了新風尚,雙名之風得到充分發展,并影響后世。

03 雙名成為主流

唐代社會穩定,人口增多,宗族規模日益擴大,由于排輩的需要,雙名的比例已經大為增加。唐太宗李世民這一輩的兄弟基本都是雙名,李建成、李玄霸(小說作品里多作“李元霸”)、李元吉等已為人所熟知(李淵有“建世玄元”的寄托),但就實際排輩而言,李家這一代應屬“元”字輩,諸如李元景、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禮、李元慶等都是太宗的非嫡親兄弟。

元芳,你怎么看?

IMG_262

▲《神探狄仁杰》李元芳劇照。

  在唐代,房玄齡、杜如晦、狄仁杰、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等為人熟知的雙名人物比比皆是。據相關統計,《后漢書》和《三國志》里,單名人物均占總人物的98%以上,而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里的單名人物只占近半數而已。

▲《舊唐書》卷六十八之列傳人物全部為雙名。

至宋代,“字輩取名”已成為大趨勢,現今留存族譜源流可遠稽者亦多至宋,其中世代排名大都清晰可查,而人口的持續增長也使雙名進一步成為主流趨勢。

元朝時期,我國民族融合進入新階段,起名方面又出現了新的變化。元朝對起名方面有特別的管控規定,據俞樾《春在堂隨筆》所考,“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因此,當時出現了許多數字之名。為人熟悉的明太祖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其父朱五四,其祖父朱初一,而其手下大將湯和原名為湯三,其對手張士誠原名為張九四。元朝的這種起名方式成為古代社會的特例。

明朝建立后對起名事宜重新作出提倡,要求名里的首字要體現出字輩,加之程朱理學對人倫的重視,刺激了雙名的取名趨向。朱元璋給太子一支取好了字輩“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只不過后來為明成祖所替易,未能執行下去。清代取名風氣基本承襲明代。加之清代人口爆炸式增長,雙名比單名更有利于人員區分。直到今天,人們的名字還是以雙名居多。

  起名文化博大精深,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字,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起名者的價值觀念,更是時代變遷的重要產物,不論單名或雙名,亦不論相似或迥異,它都生發于中華文化,需要我們予以珍視與守護。

04 除了姓名,還有字與號

當然,博大精深的姓名文化不只有姓與名,還有字與號。字是成年的重要標志,需要對社會、家庭、個人有所擔當。儒家經典《禮記》里說,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取字,昭示成人;女子十五歲行笄禮,可以嫁人。而我們常說“名字”,名與字的關系確實更為密切,故而又被稱為“表字”,以示對名的補充或解釋。

我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名平字原,原表示平坦寬闊之意,作為平的進一步解釋。再如,岳飛,字鵬舉,鵬舉是對飛的補充詮釋,意為大鵬展翅高飛。

也有反向操作的名字,即名與字的意思相反,比如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字元晦,熹為明亮,晦為昏暗,二者相對成趣。

“號以寓懷”,古人起“字號”(又簡稱為“號”),是為了抒發自己在某一特定時期的情感與志趣,所以,起什么與起多少自然不受拘束。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因門前的五棵柳樹,起號“五柳先生”;北宋大文豪蘇軾曾被貶黃州,在城外東坡開荒而號“東坡居士”。

▲《宋史·蘇軾傳》。

  還有一種號是人死后所起,稱為“謚號”,始于周代。大抵有褒揚者,如用文、武、景、昭等,有批判者如靈、煬、厲等,有同情者如哀、懷、愍等。而帝王死后,會入太廟,因此還有廟號。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謚號高皇帝,故稱太祖高皇帝。大家熟悉的太宗、高宗等叫法,亦屬此類。(作者簡介:魏仕俊,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以上內容為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span>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