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華】曾活躍在古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最后去哪兒了?

日期:2023-10-26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字號:[ ]

粟特人的這種銷聲匿跡,并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在多種原因的推動下,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了主動的民族融合?!?/span>

說起粟特人,好多人會想起熱播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狼衛首領使用化名曹破延偽裝成胡商,混入西市開始搞事情。唐朝時的長安城中有很多“胡商”,一般都是粟特商人,而曹破延也是一個標準的粟特人名。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粟特人是世界聞名的商業民族,在東亞、中亞建立了龐大的商業帝國。北朝、隋唐時期,粟特人是陸上絲綢之路貿易的壟斷者,出沒在中亞至中原的各個地方,《新唐書》曾稱他們為“利所在無不至”。同時,他們也是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對其踏足的各地文化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以唐朝為例,當時流行的胡服、胡旋舞、胡樂等,絕大部分受粟特人影響。

▲中亞五國及周邊。(圖片來源: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作為唐朝世界上最會賺錢的商人,為何后來逐漸銷聲匿跡,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曾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最后去了哪里呢?

01 商業帝國

粟特人,史籍中也稱昭武九姓、九姓胡、粟特胡等。他們是屬伊朗系統的中亞古族,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本土位于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珊河流域,也就是西方古典文獻所說的粟特地區(Sogdiana,音譯稱“索格底亞那”),相當于今天烏茲別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地區。

歷史上的粟特人從未形成一個統一帝國,而是建立了或大或小的城邦國家,其中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的康國最大,為粟特各城邦國家的代表。此外,還有安國、曹國、米國、何國、史國、石國等,不同時期,或有分合。后來,粟特人大批進入中原,起漢名時便常以國為姓,部分學者也將姓氏作為推斷胡人族屬的參考之一。

粟特人有著極強的商業天賦,多以賺錢為己任,父母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經商興趣和能力。

《新唐書·西域傳》中記載:康國的粟特人在兒子出生后,會給他吃糖,并在手掌放黏膠,希望孩子擅長說好聽的話,拿寶物就像是黏在手上。

能言善道、聚財守財都是商人的加分項,從粟特人對孩子的期許上可見他們對商業的重視。

▲甘肅蘭州五泉山蠟像館內展示“粟特商人”的蠟像場景。(中新社記者 楊艷敏 攝)

韋節《西蕃記》中還記載:“康國人并善賈,男年五歲則令學書,少解則遣學賈,以得利多為善?!?/span>

康國粟特人里,男孩兒五歲時要讀書識字,差不多學學就得去練習做生意,賺的錢越多越好。等到男子年滿二十歲,便不再局限于在本地發展,而是去臨近地區做生意,哪里有商機就去哪里,所謂“利之所在,無所不至”。在從小的培養和歷練之下,粟特人對生意的愛好和對“利”的追逐刻到了骨子里。

公元3-8世紀之間,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以及本土戰亂的影響下,粟特人大批離開故土,東行經商貿易。他們以商隊的形式東來,在宜商、宜居的地方建立聚居群落,同時也吸納其他中亞民族發展壯大。經過長時間經營,他們在撒馬爾罕到長安,甚至到我國東北邊境之間,建立了數個中轉站,形成了貿易網絡。同時,他們也與印度和北方游牧民族貿易??梢哉f,當時中亞、東亞處處皆有粟特商人的蹤跡,活躍了數百年的粟特人建立了非常龐大的商業帝國。

IMG_259

▲粟特人復原。(圖片來源:東華大學出版社《絲綢之路沿線民族服飾研究》 呂釗著)

粟特人雖以商業聞名,但并非只從事貿易,他們也會入仕,有的還身居要職,功名顯赫。以入華的粟特人為例,他們中有的進入漠北突厥汗國,有的入仕北魏、北齊、北周、隋、唐不同時代的各級軍政機構,其中尤以從軍者居多。是的,粟特民族中除了有商業人才,還有部分人尚武,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驍勇善戰。玄奘《大唐西域記》颯建國(即康國)條記載:“其王豪勇,鄰國承命,兵馬強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視死如歸,戰無前敵?!?/span>

同時,《新唐書》安國條記載:“募勇健者為柘羯,柘羯者,猶如中國言戰士也?!彪m然不一定每個粟特人都很能打,但粟特族群中確實存在著一些驍勇善戰的戰士。

▲唐代鎏金伎樂紋八棱銀杯,粟特風格酒具,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IMG_261

▲北周安伽墓石榻鎏金彩繪石刻浮雕;高1.17米,寬2.28米,深1.3米;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出土于西安,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圖片來源: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寧夏固原南郊發現的隋唐史姓家族墓地中,有成員就是以軍功彰顯于世。史射勿入仕北周,從北周保定四年(564)到隋開皇二十年(600)一直隨中原將領四處征戰。近40年中,他曾與北齊、稽胡、突厥等多方作戰,以軍功獲任大都督、驃騎將軍等職位。史射勿在中原王朝奮斗了一生,其子孫后輩也在中原扎了根,有的任唐朝監牧官管理馬匹,有的任中書省譯語人,這些工作發揮了粟特人的畜牧和語言天賦,不過他們與史射勿不同,他們的生活已逐漸脫離粟特聚落的環境,慢慢融合了更多的中原文化元素。
  可以說,在北朝至隋唐時期,粟特人雖然背井離鄉,但作為絲路貿易的活躍者,借溝通東西的絲綢之路,他們既發揮了商業才能,又為自己謀求了一定的政治軍事地位。

↓請點擊觀看大圖↓

▲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

  199979日,在山西省太原市發現的虞弘墓,是經過科學發掘、有準確紀年的隋代墓葬。出土的漢白玉石槨上雕刻了豐富的源自中亞的圖像資料,有墓主宴飲、狩獵、出行、宗教儀式等內容,墓志上邊刻有幾個篆字:“大隋故儀同虞公墓志”。

▲虞弘墓出土現場。

IMG_264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虞弘墓漢白玉石槨。

▲虞弘墓石堂后部中間浮雕圖案。

▲虞弘墓石堂上的火壇與祭司浮雕圖案。

▲虞弘墓漢白玉石槨上的浮雕圖案。

IMG_268

▲虞弘墓志。

IMG_269

▲虞弘墓石龕內雕繪的兩個粟特男子,一人抱酒壇,一人捧食盒,準備痛飲。

據張慶捷的《解讀虞弘墓》一書記述,虞弘屬于粟特社會的武士階層,13歲即受命代表柔然汗國出使波斯,從波斯返回時,可汗又命他出使東魏帝國,被篡位自立的北齊皇帝高洋扣下來當官,由輕車將軍升到都督涼州諸軍事和涼州刺史等官位,還參與了北齊對突厥、契丹、柔然的多次戰爭。北周滅北齊后,虞弘效力北周,屢立戰功,步步高升到了開國伯和儀同大將軍。隋朝建立后,拜其為儀同三司。因此他被稱為“三朝元老”。虞弘墓是研究北朝至隋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因此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02 安史之亂

就中國境內的粟特人而言,其地位變化的重要拐點是安史之亂。這一亂,動搖了盛唐根基。

事實上,無論是在安史叛軍中,還是在平定安史之亂的唐朝軍隊中,將領和士兵都是胡漢兼用的,安史叛軍中并非全是胡人出力,唐朝這邊也有仆固懷恩、安重璋等有外族背景的將領,故而大多學者認為,安史之亂應定性為爭奪統治權力的斗爭,而不是不同民族間的斗爭。然而,在唐朝人眼中,安史之亂的領導者安祿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給唐朝社會造成的創傷不可原諒。

至德二年(757),唐肅宗回到剛剛收復的長安,要求“宮省門帶‘安’字者改之”,這明顯是情緒化舉動:唐朝出于對安祿山的憎惡,希望抹掉所有安祿山的痕跡,即使“安”這個字本身是褒義且多不勝改。雖然后來很快又改了回去,但這只言片語足以窺見當時唐廷對安祿山的厭惡。

中唐著名詩人白居易作《胡旋女》,將動亂與楊貴妃和安祿山的胡旋舞技相關聯:

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爭能爾不如。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
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

  實際上,這種看法并不符合事實。胡服、胡旋舞的流行可能確實與大量粟特人的涌入有關,但唐前期就流行的長安胡俗更多的是一種時尚,與叛亂沒有關系。安史之亂對留居中原王朝的粟特人產生巨大影響。

IMG_270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胡旋舞。

▲古麗米娜表演胡旋舞。

  曾參與平定叛亂、還抵御過吐蕃入侵的將領安重璋因恥于和安祿山同姓,在平亂后請求改姓:

“臣貫屬涼州,本姓安氏,以祿山構禍,恥與同姓,去至德二年五月,蒙恩賜姓李氏,今請割貫屬京兆府長安縣?!?/span>

  他從粟特安姓改為唐朝國姓,名字“抱玉”,極具中原文化特色。

03 銷聲匿跡

  按常理,中原的粟特人首先想到的是回歸故土,但是定居他鄉的粟特人難以做到。8世紀初,伊斯蘭教已傳入中亞,唐朝在與阿拉伯帝國爭奪中亞中本占了上風,但因安史之亂唐朝撤兵回防內地,中亞各國再難招架阿拉伯帝國而被伊斯蘭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身有著自己摩尼教(傳入中國后也稱拜火教)信仰的粟特人要是回鄉就要面對轉變信仰的抉擇。再者,時代變遷,回鄉可能也成了異鄉人,定居他鄉的粟特人選擇繼續留在中原王朝或去往其他民族統治的地區。

▲涼州薩保史君夫婦石棺。出土于中國陜西西安,公元579-80年。(圖片來源:甘肅省文物局微信公眾號)

▲史君夫婦石棺外立面細節。守護圣火的羽人。西安,公元579-80年。(圖片來源:甘肅省文物局微信公眾號

留居中原王朝的粟特人一般選擇融入中原:或改換姓名,或附會漢人的郡望,努力和中原王朝攀上關系,逐漸將自己從“根”上變成地道的漢人。比如,有的康姓和安姓的粟特人將自己的祖籍追溯到會稽郡、洛陽、敦煌等地;石姓粟特人,會號稱自己是漢朝丞相石奮的后裔;何姓粟特人,則將自己的起源追溯到戰國時韓國王室,無論如何都不是宣稱自己來自安息王室。除了改姓,還有的粟特人從名字出發隱藏自己的外族身份,比如將有明顯粟特風格的“盤陀”“射”“沙”“芬”等字換成“忠”“義”“仁”“孝”等具有明顯漢文化內核的字。

除了改名換姓,少數粟特人也會通過與其他民族通婚、改變葬俗、改投中原文化及信仰等方式進行主動而徹底的漢化。

除了隱藏身份,安史之亂后的河北地區是粟特人的好去處,成為他們的新家園。唐朝為了盡早結束安史之亂,在寶應元年至二年(762-763),陸續接受了安史部將投降,并給他們劃定了各自的統轄范圍,沒有從兵力和建制上徹底消滅安史集團的根底,而是形成了以魏博、成德、盧龍為主的河北藩鎮割據局面。

那時,河朔地區擁有重兵,能夠自立節度使,貢賦也不需要交給朝廷,自由度相當高。從高層到低級軍官都有粟特人存在,“胡風”“尚武”的標簽仍然沒有摘下,再加上其中有安史原本的部下,對待胡人相當友好。河北地區崇胡風、尚武的特征以及一些胡俗一直到后來的五代十國和宋代都仍有存在。

第三種去向是投靠或扶持其他民族。部分粟特商人投靠了北方的回鶻汗國。在回鶻大軍南下平定安史叛軍時,回鶻貴族正式接觸到了摩尼教,粟特人作為摩尼教傳播的重要使者,選擇投靠回鶻,為其傳播宗教并利用宗教影響參與回鶻王朝的統治,并在回紇宮廷中廣建勢力。甚至一些粟特人在跟隨回鶻退出長安之前,一度假裝自己是回鶻人,以回鶻人的名義廣購土地、放高利貸,錦衣玉食,風光一時。在粟特人的幫助下,回鶻人還逐漸創立了自己的文字——回鶻文。

此外,晚唐時,河北及原六胡州的粟特胡人,加入到強勁的北方民族沙陀部當中,他們加入后,沙陀三部落里有兩部的主體都是粟特人。這些粟特人又成為五代王朝的中堅力量。

  除了以上三種去向,還有像史射勿的子孫后代那樣,承先輩的果,日常生活早已逐漸脫離粟特聚落的環境,融合了更多的中原文化元素,在習俗等方面潛移默化地隨中原文化改變,早已無需刻意隱藏。

參考資料:

[1][宋]歐陽修、[宋]宋祁《新唐書·西域下·康》,中華書局,1975年。

[2][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

[3][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4][唐]玄奘、辯機著、季羨林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

[5][唐]杜佑撰《通典》,中華書局,1988年。

[6]榮新江《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7]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8]羅豐《固原南郊隋唐暮地》,文物出版社,1996

[9]王丁《胡名盤陀考》,向群、萬毅《姜伯勤教授八秩華誕頌壽史學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

[10]姜伯勤《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

(頭圖為唐 三彩釉陶載樂駱駝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以上內容為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span>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