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華】關于“中國”,你一定要知道的10個硬知識
之①:葛劍雄講“中國”的由來
日期:2023-10-23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字號:[ 大 中 小 ]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華大地出現。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等四處形成都邑性遺址,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形成其他中心性遺址。
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一些社會發展較快的地區相繼出現了早期國家,跨入了文明階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長江中下游的區域文明相對衰落,中原地區持續崛起,在匯聚吸收各地先進文化因素的基礎上,政治、經濟、文化持續發展,為進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礎。
夏朝建立后,經過約二百年的發展,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建造了同時期全國范圍內規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
這些都邑和聚邑,被稱為“國”(國)?!皣笔且粋€象形字,中間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橫代表一片土地(一般認為“國”字為會意字,但筆者認為作象形字解釋更合理)。由于這片土地是這群人生活和生產的基礎,必須有人拿戈守衛。為了安全起見,周圍還要建一圈墻——外面的一個大“囗”。何尊中那個“國”字的寫法還沒有外面這個大“囗”。這樣的國當時已有很多,所以有了“萬國”的說法。
“萬”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而是一個形容詞,萬國形容國之多。相傳大禹在涂山(一般認為在今安徽蚌埠禹會區淮河東岸)大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到夏朝,盡管國的數量仍不可能達到萬,但肯定比大禹時代有所增加。
▲何尊銘文。
商朝的統治范圍和影響所及比夏朝更大,國的數量應該更多。隨著國家形態的形成和強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駐地由不斷遷移轉變為長期穩定,成為最大、最重要的國。
盤庚遷殷后的二百多年間,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陽殷都區)。殷雖然也是“萬國”之一,但其地位與重要性已遠在其他國之上,因而被稱為“中國”?!爸小北緛硎巧倘酥谱鞯囊幻嫣厥獾拇笃斓拿Q,用作召集部眾。每次召集時,部眾都會圍繞聚集在這面大旗“中”的周圍,時間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義。中國,就是萬國的中心、中央,萬國中最重要的一個國,也就是何尊銘文中的“大邑商”。
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報告,“余其宅茲中國”。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來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國,其地位高于萬國,也高于所有諸侯國的都城。直到東周初,中國還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專名,諸侯國的都城只能稱“都”。
▲何尊。
進入春秋時代,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喪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實亡。強大的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號下相互爭奪兼并,對因災禍而亡的小國不再興滅繼絕,而是直接吞并。
春秋時有名有氏的國還有一千多個,到了戰國時已經只剩下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和若干個附庸小國。周天子的實際地位已經降到了與附庸小國相當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國中稍大一點的都城。七國中的任何一國都比他擁有更大面積的土地、更強的實力?!爸袊痹缫巡皇侵芴熳拥膶?,諸侯國,特別是地處中原的諸侯國,都已將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統治的國當作中國。
中國還被稱為“赤縣神州”或“神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實現統一,他的首都咸陽當然穩居中國的地位,而六國的首都和疆域都成了他的統治范圍,各自的“中國”概念也得以延續,所以整個秦始皇的統治區都成了中國。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瑯玡臺刻石中稱:“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span>
這一廣闊的疆域都成了中國。
▲瑯琊刻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但秦朝的存在時間太短,這個“中國”概念尚未普及,在西漢前期還與傳統、狹義的“中國”概念并存。狹義的“中國”相當于中原地區,如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說“皆中國人民所喜好”,“中國人民”即指中原的居民。
一方面,“中國”就是漢朝的代名詞,尤其是對外而言,如在漢宣帝議定匈奴呼韓邪單于的朝見儀式時,蕭望之提出的原則是“使于中國不為叛臣”。另一方面,在漢朝內部,“中國”的定義還不一致,如邊疆新設置郡縣的地區,當地民眾已經認同中國,但此前已經設置郡縣內的民眾還不將這些地方當作中國。漢朝疆域內一些尚未設置郡縣的區域和非華夏的部族聚居區,也往往被認為不屬于中國。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此后建立的中原王朝,自東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無不以中國自稱,無不以中國為本朝國號的代名詞。無論朝代如何更迭,皇帝如何易姓,中國的名稱始終延續,從未間斷。
在分裂時期,分裂的雙方和各方,只要有統一的愿望,或者為了取得合法性,都會以中國自居,而不承認對方為中國。但當統一恢復,雙方或多方都成了下一朝修正史的對象,即都被承認為中國。
非華夏族一旦建立政權,統治了華夏,或者入主中原,或者統一全國,都必定會以中國自居,如西晉、十六國時期匈奴建的漢、前趙、夏、北涼,巴氐建的成漢,羯人建的后趙,慕容鮮卑建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氐人建的前秦、西涼,羌人建的后秦,乞伏鮮卑建的西秦,禿發鮮卑建的南涼;南北朝期間拓跋鮮卑建的北魏、東魏、西魏;以及后來的南詔,大長和,大理,渤海,契丹建的遼朝,黨項建的西夏,女真建的金朝。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在多數場合即稱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作為國號和國名的概念和涵義延續至今。(本文摘自《品讀中國:風物與人文》前言)
【以上內容為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span>